文山
切换分站
免费发布信息
信息分类
当前位置:文山058同城网 > 文山热点资讯 > 文山民生资讯 >  [关于资料]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关于资料]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发表时间:2023-07-12 15:38:25  来源:资讯  浏览:次   【】【】【
    怎么系统的整理身边资料,包括个人生活习惯的记录,再学习的计划进度,工作总结,读报纸看到的趣事,灵光一闪的想法等等。     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一、怎样有效地进行资.

    怎么系统的整理身边资料,包括个人生活习惯的记录,再学习的计划进度,工作总结,读报纸看到的趣事,灵光一闪的想法等等。

关于资料
    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一、怎样有效地进行资料整理?

    说几个点吧:
    1.不要神化“读书”在收集资料上的效率;
    靠纸质书、大部头来获取资料,对于一些学术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仍然是无可取代的。但无论你乐意不乐意见到,碎片化的学习方法对于大部分非专业性的领域,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顺应这种趋势,习惯于海量碎片化知识的汲取和使用。
    2.资料的整理是为了用。而非囤积;
    现在人脑记忆力的作用在这个时代已经被大大淡化了;甚至在10年前储存到本地的信息储备方式也已经越来越被云端取代;那些储存了“以后慢慢看”的东西,你基本不会再看。
    3.尽一切可能减少整理的工序,切忌把事情搞复杂化;
    我曾经花费大量时间给文件和文件夹重命名标准化名称,事实证明这样非常没有意义。改名字的时间占用太多,时间成本超出了信息本身的收益。而且我发现,必须降低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才能在长期保持住资料收集的积极性。
    到目前为止,我使用过的资料收集工具有:
    小卡片+剪报
    这是n多年前我小时候,学校老师让大家搞的。读书小卡片、搞剪报、书摘这些东西花费了我童年的大量时间。这些知识现在看来效率太低了,手工抄写既不能复制,又不能检索,更无法黏贴。现在就是一堆死知识,这点时间还不如用来学外语。人类几乎所有的进步本质上其实都是工具的进步,现在我只希望有一天OCR技术能帮助我复活这堆吃灰的东西。
    txt保存
    这大概是我在win98-winxp时代用的最多的工具。那时候电脑速度又很慢。所以一般看到好文章,好资料,都是先复制黏贴到txt文件中。优点是录入和打开的速度都很快,缺点是每次都必须填写文件名,不然根本不知道自己存的东西在哪个文件里。这个问题在有了硬盘索引软件之后得到一定缓解,尤其是有了everything这个神器之后。
    Chrome自带的收藏夹
    再08年以后有了Chrome,书签变的可以同步再也不会丢失,于是就固定在Chrome账号里保存比较好的链接。到目前为止在几年内我累积了大约4000个bookmarks。
    Chrome收藏夹的优点是可以搜索标题,缺点是大量的链接隔一段时间后会失效,我用插件统计过,大概每年会固定损失10-20%左右的有效链接,里面的内容自然也就再也寻不到了。我记得我在5年前保存过一个甲午日清战争中以日本军国史观的一段视频,非常难得。自从链接失效后再也没法再互联网上搜到。
    知乎收藏夹
    知乎的收藏功能对于知乎用户来说还算好用,点赞之后顺手点收藏,符合我前面说的减少不必要的步骤的要义。如果有兴趣的,可以点击:
    肥肥猫的收藏
    但知乎收藏夹的缺点和bookmarks一样,无法定格到本地。一旦答主修改、删除自己的原答案时就只能傻眼。现在自己删除好答案的答主越来越多,一来是许多人意识到了自己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不应该免费,二来离开知乎社区的答主不希望自己的东西被继续用于为知乎创造流量。
    dropbox
    作为保存照片等私人信息的地方。Chrome+dropbox保存插件原本用的很好。但突然有一天chrome就不支持了,(chrome最近几年改版,越改越难用,我实在是无力吐槽。),但作为云端储存,dropbox仍然是我的第一选择。国内最大的某云盘,在我用淘宝买了一天电影分享账户,下了大概几百部电影后突然封了我的ID,原本保存的所有照片等私人信息全部死在里面,看不得删不掉,从此对这个知名云盘一生黑。
    有道云笔记
    这是我目前作为文字储存,用来取代txt保存的工具。现在“好文章”的渠道来源太多样,微信、新浪微博、阅读类app(知乎、知乎日报、果壳精选、新闻客户端),如果都用这些自带的收藏功能,太零散,想要用的时候根本无法及时获取。必须整合到一个平台。这是我的有道云笔记里从各平台搜集的分类:
    对于比较主要的信息来源我都分了类,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分类(比如政治经济法律),但是那样在分类上会花太多时间。
    有道的界面看着还比较清爽舒服,对于海量的剪报花费太多时间去做分类工作会很影响使用的体验,只要有关键词检索功能,其实现在是不是再进一步分类、分子目录都无所谓了。在chrome里装上网页剪报这个插件,框起一段文字-点插件-再右键click的过程比较顺手快捷,符合我前面说的资料的整理切忌工序太多,能点一下的绝不点两下,这样长期才有动力。
    作为在文摘类的最重要工具,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多平台同步。手机端、家里电脑PC端都要有。而且最好有网页端,以免公司电脑设置权限不允许安装软件,这样才方便随时查阅和使用。
    Wunderlist+微信自己和自己说话当记事本
    Wunderlist是我作为随手记事和防止遗忘的小工具,唯一的要求就是打开要快,输入要丝滑,我试了许多个,这个是最好的。
    微信那个是我在知乎上看来的小窍门。设一个群,然后把其他人踢掉,就能自己和自己说话了。把对话置顶之后,可以作为便利贴来用:
    主要的信息管理工具大致就是这些。
    另外,这里偏个题。我对许多所谓“知乎只能教会装逼”、“只有看书才是学习”的说法是很不感冒的。知乎是个好地方,尽管大量无效信息和错误信息充斥,但依然是目前中文互联网上最权威、更新最新的知识分享社区,并在持续扩展中。
    很多人对所谓碎片化知识很不以为然。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有些人再不乐意,碎片化的信息输入和提取方式,就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我们必须学会适应这一点,而不是只是吐槽和抱怨。事实上,碎片化的学习自然有其存在即合理的地方。知识的体系化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的是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如果遇到每一个问题都要为之建一座体系的高楼,那这辈子其他事情都不用干了。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二、怎样有效地进行资料整理?

    6年多的资料整理经验,都在这篇回答里了。
    内容落地可实操,希望有知友认真看完。
    如果对知识管理感兴趣,可以移步我的专栏:护宇的知识管理·语雀
    下面是正文。
    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都能做到把东西收拾得整整齐齐。
    这是我6年多前整理的大学课件(至今仍乖乖躺在我的网盘里)↓↓
    ▲本科期间的课件(部分)3年前的个人电脑「开始」界面↓↓
    ▲Win10的「开始」屏幕工作之后的学习资料(部分展示)↓↓
    ▲用「语雀」搭建的知识库(部分)除了良好的习惯,背后其实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在支撑。
    今天就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各位。
    01:为什么你的资料总是乱糟糟?
    ❶分类杂下图这样的场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干货是个好东西,不过常常是收藏一时爽,用时火葬场。
    ▲谁的收藏夹没一堆「妖魔鬼怪」呢?❷命名乱很多人在文件命名上做得不到位,经常无头无尾,即使有everything、聚焦搜索(SpotLight)这样的搜索神器,也无法拯救。
    ❸工具多来,现在做个数数游戏,打开你的电脑或手机,看看自己手上正在使用的资料整理工具,是不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
    找资料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一脸懵逼:咦,这个文档我放哪来着?
    所以在我的眼里,抛开懒惰这一因素,很多人在整理资料时会遇到三大问题:
    ➊分类杂;
    ➋命名乱;
    ➌工具多。
    接下来,我就针对每个痛点,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各位带去启发。
    02:怎样进行有效的资料整理?找对症状,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❶分类杂核心关键:建立一套知识体系。比如你要负责一个公众号的整体运营,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各种文件,怎样整理,资料才能做到多而不乱呢?
    这涉及到个人知识管理。
    我现在愈发觉得:资料整理的内在逻辑其实是「知识框架」的梳理,我们其实都渴望对某一个领域产生洞见,或者有一套自己的体系。
    那怎样搭建「知识框架」?提供四种思路:
    1)高分图书
    找书的途径有很多,豆瓣、知乎、公众号、小红书等,搜「××书单推荐」就能找到不少。
    我个人更习惯用微信读书,因为找到就能开始阅读。一般看到评价不错、目录结构清晰的,会先读几页看看,合适的话再读完整本。最近在学「手机摄影」就是这么做的。
    当时看完《拿起手机,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目录后,我没想太多,先搭出了第一个框架,虽然很简陋,但至少学起来没那么抓瞎了。
    2)优质课程
    不仅好书有高质量的目录,好课程也有。当年学习PS,非常有幸看到《李涛Photoshop高手之路基础篇》这门课,结构非常清晰,内容也经久不衰。
    我按照课程框架逐一学习,做下了非常扎实的笔记。如今虽然许久没碰,但看着笔记应该也能快速回忆起来。
    怎样找到这类好课程呢?分享两个渠道:
    学习软件。比如B站、网易云课堂、得到等综合平台;三节课、优设这样的垂直平台问身边人。可以发朋友圈、社群里询问,也许刚好有学过的,让TA给推荐推荐3)业内人士
    这是最高效的方式,如果能找到一两位资深人士,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他们不仅能清晰告知该学什么、怎么学,还能教人怎么避坑。
    就像今天分享的学习方法,其实脱胎自秦阳老师的演讲《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只不过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把很多方法融合到了一起。
    那,这样的业内高手去哪里找?
    1.关注高手的自媒体账号(公众号、微博、B站等)。持续留言(不要留那种“沙发”的低质量内容,就文章内容本身,发表观点最佳),持续赞赏,引起关注,获取联系方式。2.购买高手的付费产品。比如图书、课程、知识星球,主动完成作业,用高质量的分享打动对方,并主动为他打call宣传3.如果嫌上面两种方式太慢,那就简单粗暴,直接付费咨询,这是认可对方的直接体现。4)优秀文章
    那些读起来条理清晰的文章,往往自带好的框架。
    比如我在写《我的知识管理工具清单(2022版)》一文时,就有参考@L先生的文章框架。
    @L先生的框架模仿之后的版本以上4种方法,总结下来就四个字:
    书、课、人、文
    但我们不可能每次都那么幸运,想学什么都有现成结构等着。
    这时,可以先定学习主题,再广开"天罗地网”,进行搜罗。
    比如我最近在研究「内容可视化」,想学学一图胜千言的技巧,但没看到系统性的资料,都是零零散散的。
    于是想着能不能从过往的学习经历,寻找蛛丝马迹。
    首先想到的就是乔布斯发布MacBookAir的经典画面。
    怎样证明电脑的轻薄?信封。
    它在大家心中的固有印象?薄。
    两者一结合,便创造了一个经典营销案例,也是「内容可视化」的绝佳案例。
    然后又想起从@曹将那儿学到的10种逻辑关系,所应用的图形也是不错的可视化案例。
    内容来自@曹将公众号附原文链接:偷偷收藏这张图,搞懂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我还把「魔爪」伸向了商品详情页。买酸奶,蛋白质含量是一个重要指标。
    商家都是怎样展示的呢?常见做法是用柱形图跟国标(GB)对比,就像下图一样,让人一下子就知道3.0克意味着什么。
    如果仔细观察,还会发现纵坐标的刻度线,充满了心机。
    类似这样的素材和思考积累的多了,结构慢慢就会浮现出来,也就有了下面的框架雏形:
    当然,这个框架还很基础。不过没必要在一开始追求完美,更好的框架永远在路上,边学边调整就好。
    比如在学习手机摄影时,有块内容讲到「后期修图」,在写修图软件时,我新建了多个文档,但后面觉得没必要。
    后来直接合并成了一篇文档。嗯,看着舒服多了。
    OK,那到这里,关于怎样搭建框架,相信大家都有点底了。
    为了大家能够建立更加感性的认知,举几个实操案例:
    案例一:工作
    我是毕业后才正式接触新媒体运营这个岗位,对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真的毫无概念。
    记得刚开始做知乎运营时,我连怎么在知乎找到一个好问题都不知道。运营一个月后,连一个100赞的回答也没有。
    因为不得章法,虽然收藏了很多文章,但运营思路并没有打开。
    但我没放弃过拿下知乎的决心。
    通过看各种运营文章、新媒体图书和课程,我对知乎运营进行了全面拆解,并且梳理出了一套运营体系(主要方法:结构显现法),直接把成果做成了400多页的PPT教程↓↓↓
    从平台规则、产品功能、写作技巧、运营方法、变现模式等维度去拆解,利用「逻辑树」辅助思考,整个知识框架就这样搭建起来了。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最简单的思维导图只是我觉得它挺像一棵树倒过来的样子于是俺就这么称呼它了。▲知乎运营框架(部分)知乎运营的思路打开后,在运营整个新媒体矩阵时,我就再也不惧怕任何信息的冲击了,因为我已经可以借助这套知识框架做到有效把控。
    案例二:学习
    我知道自己的沟通能力一直不太行,所以日常无论是看书还是看同事们聊天,我都会注意搜集案例,好坏都有。
    好案例:为什么人家这么说,让人感到非常舒适/专业?坏案例:到底哪个点让我心里产生了疙瘩?不知不觉,文档里也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内容。不过目前还没有非常系统的框架,只是做了大致分类,我想让更细的结构慢慢生长出来↓↓↓
    案例三:生活
    俺皮肤偏黑,之前特意去学习了怎么防晒,把课程、科研论文看到的内容,按防晒的知识结构梳理了一个防晒知识库,有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复习一遍↓↓↓
    又比如我经常记不住自己的衣服尺码,网购吃了几次亏之后,我把它们直接记在了语雀里。
    至此之后,很少买到大小不合适的衣服了。
    3个案例讲完了。
    对于「资料整理的背后是知识管理」,相信你有更加感性的认知了吧?
    其实,建立知识的结构框架,不仅能让资料整理做得更好,还能让我们更好地抵抗碎片化信息的浪潮。
    当你大脑有框架的时候,你就知道什么对你而言是重要的,需要花心思关注;什么是你欠缺的,需要慢慢补上。
    这其实就相当于在大脑里挖了很多坑(观点来自我的师傅@秦阳)
    「挖坑」,是指「知识坑」,当你先给自己挖好很多所需的知识坑,进而在接收大量碎片信息时,就能够随时汲取营养。人的注意力在哪里,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题材,而且经常是跳出原有思维局限的灵感。一个学习者一旦到了一个层面,脑海里的「知识坑」就会升级到「知识黑洞」,在不经意间,很多相关的信息就好像会「不由自主」地会飞进脑子里。所以,应对分类乱的难题,可以试试通过搭建知识框架的方法,解决它们。
    ❷命名乱关于命名,其实我之前学过很多文件、文档的命名方法。
    但发现真要用的时候,哈哈,一个也想不起来!!
    所以,我干脆放弃了,现在就遵循两个原则:
    原则一:遵守电脑的排序逻辑
    针对数字、字母、汉字,电脑是有一套自己的排序逻辑的。
    优先级是:数字>字母>汉字
    弄清楚排序问题,之后就是具体的文档命名。这个我不固定,根据需求灵活应变。
    比较常用的方法:所属领域+文档用途
    比如之前还在用石墨文档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这套命名方式:
    数字:(01、02)就是起到排序作用引号:标注资料所属范围其他:表明文档用途-之前在石墨文档写的文档-(现在已经不用了,排序太麻烦)不过,因为内容结构经常会变,这套方法并不好用,后来又被我丢弃了。
    我现在的所有文档,全部都是用语雀进行管理。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不需要为了排序,专门在文档前面加数字、加字母。
    想要改变内容顺序、结构,我只要拖一拖文档就行了。
    原则二:尽量用问句的方式
    相比于干瘪的陈述句,问句更能引发一个人思考。
    所以我的很多资料命名,都是以问句的形式呈现。
    通过这种命名方式,我的文件管理可以做到非常清晰,查找也很方便。
    排序上,按照知识框架的形式进行梳理,结构清晰;描述上,做到清晰表达的同时,多用问句引发思考。❸工具多最后,说一下工具使用。
    核心关键:尽量让资料集中存放,一个场景只用一款工具。不然放哪儿都不知道,日后要用的时候咋办?▌笔记管理工具
    跟上文提到的一样,我习惯围绕「领域」,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自上而下分成四步。
    Step1:明确领域
    精力有限,不会什么都做。近两年我会专注于:内容运营、私域运营、知识管理。
    Step2:提出问题
    每个领域,我都会提出发散性问题,激发自己思考。比如针对「知识管理」,我可能会问:怎样建立个人信息获取渠道?怎样有效阅读?
    Step3:积累素材
    带着问题去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学习资料不局限于图书,课程、文章、视频都可以,边看边做好笔记。
    Step4:写作输出
    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我会通过写作的方式,帮助自己缕清思路,部分内容会对外分享。落实到工具上,主要涉及两款笔记软件。
    1)碎片化笔记:语雀·小记
    用途:想法灵感、写作素材、生活记录等碎片笔记一般都为临时记录,写的时候要够快够方便;同时它又比较碎,若是新建文档才能写,操作太重。我平时会用语雀的碎片化记录功能——小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一,多端输入
    小记支持在各种环境使用。在APP端,支持绑定公众号输入、添加桌面小组件;在PC端,可以用快捷键Ctrl+Shift+Y快速唤起;在网页端,也有专门的小记入口。
    第二,功能强大
    除了添加文本、图片、链接,小记还支持上传视频、附件等,满足各种形式的记录需求。
    此外,在PC/网页端,点击小记右上角的全屏按钮,可进入完整的文档编辑器。
    第三,整理流畅
    借助语雀编辑器的「素材库」功能,写好的小记可直接「插入文档」,这是其他笔记软件不具备的能力;
    也可直接「移动到知识库」,变成一篇文档(知识库是笔记的内容载体,就好比一本书一样,可以结构化管理笔记)。
    2)结构化笔记:语雀·知识库
    用途:搭建个人知识体系每个领域,我都在语雀建立了知识库。一旦用幕布或纸笔梳理好逻辑后,就会新建一个文档,多以问题的方式命名。
    在语雀码字,常让我有种在写书的错觉,而且它支持文档的自由挪动,无须利用数字(001、002)进行排序,这个在前面也提到过。
    ▌文件管理工具
    我习惯将电脑桌面作为Inbox(收集箱),啥资料都先往这里堆。
    一旦处理完毕,要么直接删除,要么根据文件类型、文件大小,保存到其他工具。
    1)常用文件:坚果云
    专门存储体积较小、高频使用的文件。
    坚果云支持同步文件夹(文件)、支持全平台,对于经常多设备操作的我来说,必不可少,已续费使用3年。
    2)图片文件:Eagle
    专门存储图片。
    Eagle支持按文件夹分类、支持打标签、按颜色搜索等。我认识的设计师朋友几乎人手一个。
    作为一名运营,我主要用来收集视频封面、小红书封面、创意设计、运营案例等,内容会通过坚果云同步。
    3)大型文件:百度网盘
    专门存放大型、低频使用的文件,如影视资源、学习资料等。
    等到要用的时候,除了翻文件夹,也要养成搜索的好习惯。
    既可以借助工具的搜索功能,也可以试试电脑自带的。
    比如苹果的SpotLight(聚焦搜索),不仅能搜出文件名,还能搜出文件中的内容!
    关于工具,这里再啰还要多说两句:
    1.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工具
    与其奢求AllinOne,不如找到每个场景下最能满足需求的工具,然后尝试搭建一套工作流程,让它们顺利运转起来。
    2.只要工具够用,那就持续使用
    不要花太多时间折腾新工具,有这功夫,不如好好挖掘在用工具的潜能,就像《卡片笔记写作法》书中所说:“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个工具的使用方法就去使用它,那么最好的工具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帮助。”
    目前这样一套工具协同下来,我自用没什么太大问题,非常够用。
    03:最后我想说关于资料整理,大框架就是如此。
    从背后逻辑、整理方法、使用工具,全部介绍了一遍。
    我自己蛮喜欢整理归纳的过程,因为每一次梳理,都是对个人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能帮我把工作做得更好,学习得更扎实。
    最后提醒一个很重要的点:
    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不要陷入任何形式主义!
    整理,是为了让知识之间产生更好的连接,也是为了方便日后提取。
    没有连接的知识,就像一盘散沙;
    不能被提取的知识,再好对你也是没用的。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整理,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变得井井有条(づ●─●)

三、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这本书叫做整理的艺术,日本作家写的,共有4部,这是其中一张图,希望能有所帮助。抱歉图片传的不清楚,有机会可以看看这本书。
    《整理的艺术》
    《整理的艺术2:时间是整理出来的》
    《整理的艺术3:创意是整理出来的》
    《整理的艺术4:升职从整理开始》

四、怎样分类、整理资料?

    永远不要有“系统”的企图,这样的动机会让你强迫不止,继而让你迷失“记录”的原意;实际上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留下来身边一些有价值的内容,这样的东西其实不会有很多。
    最好的记录,是你的大脑,用进废退;任何工具,都仅仅是工具而已。你把他们记录下来之后,重新找到他们所费代价与重新想出来的代价相比几何?事实上,我们所记下来的很多东西,在以后都不会再用到。
    如果想明白以上,并且很清楚自己的目的,那么我的些许经验——其实一个手机足矣:
    分清笔记、备忘的区别,选择合适的工具,比如笔记,我用印象,但很少;备忘,我用Googlekeep,两者都有很好的同步功能。
    多做删除与消化,不然你所记下的永远不属于你。
    探索新的灵光。我们不能停留于过去,不是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